闽南僧与“下府茶帮”的兴起
1、以闽南方言为准的茶商,包括漳泉所属各县及旅居潮汕的闽南茶商,称下府帮,代表性茶庄有集泉、奇苑、泉苑等;以潮汕方言为准的茶商,名潮汕帮,代表性茶庄有兴记、瑞兴等;以及由广东方言组成的广东帮。三帮中,以“下府帮”势力最大。
2、清中期以来,随着茶叶的流动,西方的传教士,山西的晋商,潮汕、广州、下府三帮的“岩主”,江西的茶工,以及闽南籍僧人等各色人群纷至沓来,在闽北山区不断地穿梭往返,从而使武夷山成为一个很好的透视晚清帝国内部与外部世界文化汇融的窗口。
3、这些“下府人”的后裔,与武夷山的闽南籍寺僧、茶商语言相通,自然优先被雇佣。各茶厂、茶行的包头、茶师很多都是这些会说闽南话的江西人。
4、遍览名山大川,尽尝天下名茶,慕武夷之名,约于康熙二十五年(1685)入武夷天心禅寺为茶僧。与闽南籍僧人超位、超煌等人交好,常在寺院共赴茶宴,在一起宣习工夫茶艺,以茶谈禅,以茶论道,以茶说经,还与“毁家从军抗清,明亡隐居茶洞”的李卷相好,传习茶艺。
5、清初,西洋番舶年年前来采购,岩茶供不应求,闽南茶工遂仿照岩茶工艺制作,世称“溪茶”。曾经任过郑成功幕僚的闽人阮(曰+文)的《安溪茶歌》,就写到此事。潮州制茶仿效岩茶工艺,大约敢在这个时候。大约到嘉庆时,这类半发酵茶在市场上统称乌龙茶,或者仍然沿用工夫茶的旧称,以“工夫名种”为名。
6、在新的“大护法”保护下,祝圣寺的香火依然十分兴旺。1912年,民国成立,出现逐僧毁寺风潮。滇军师长李根源亲自督军上山,准备逐僧毁寺,指名捉拿虚云。虚云只身往见李根源。李问:“佛教何用?”虚云“自古立国皆议国教并化,政能治身而不能治心,惟教能治心。
武夷岩茶:摇出来的岩骨花香
每一次摇青,都需精准控制时间,大约每小时一次,其间还需根据茶叶状态进行微调。整个过程可能需要6至8次,持续6至12小时,这繁复而耗时的工序,正是武夷岩茶“岩骨花香”风味的源泉。每一道工序都蕴含匠心,每一次摇动都积淀了茶的精髓。
武夷岩茶独特的岩骨花香,由其产地、品种、植采和精细的加工工艺共同塑造。首先,产地的差异至关重要。正岩、半岩和洲茶的产地划分直接影响茶的品质。优质的茶树种植环境,如同优良的出身,决定了岩茶的基本品级和岩韵的表现。其次,品种和种植技术同样影响岩茶风味。
晚清名人梁章钜将武夷岩茶特征概括为“香、清、甘、活”四字。今人则把岩韵归纳为更加简练的四个字:岩骨花香。
解析武夷岩茶的岩骨花香来源武夷岩茶以其独特的香、清、甘、活和岩骨花香闻名,要理解这股独特的风味,我们需要从产地、品种与植采、加工工艺以及退火与调和几个方面来探讨。首先,武夷岩茶的品质与产地紧密相关。正岩、半岩和洲茶的不同产地,决定了茶的品级,优秀的出身对于岩韵的体现至关重要。
岩骨首先是指岩茶生长在丹山谷壑、峰岩、涧坑之畔,土壤介于烂石与砾壤之间,为典型的风化岩土。清代崇安县令王梓在《茶说》中记载,武夷山周围百二十里,皆可种茶,其品质有二,在山者为岩茶,上品,在地者为洲茶,次之。岩骨花香中,最难理解的是骨。
武夷山岩茶的“岩骨花香”并非其他茶区简单模仿就能复制,这主要源于其半发酵特性,需要微生物菌群的干预。而“龙井茶”的成功复制则是因为茶类制作方式的转变,但岩茶的特殊在于其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差异。在岩茶的制作过程中,内源酶在萎凋和做青阶段被激活,释放香气,然后在杀青阶段被控制,形成清香。
百年奇苑:收藏岩茶有哪些讲究?
1、收藏岩茶需谨慎,首先选择优质原料,保证做青充足且传统焙火工艺到位,保持低水分。由于岩茶的松散形态,对储存环境要求较高,推荐使用密封铁罐或锡罐,并用塑料袋隔绝空气和杂味。收藏时,年份并非唯一标准,每种岩茶都有其独特的风味,收藏者应根据个人喜好和茶叶特性来决定。烘焙程度也是关键,足火烘焙的岩茶滋味醇厚,耐泡,更能经受时间的考验。
2、表一基本代表了岩茶在西客衰落后,后起的“下府帮”大部分有百年历史的茶庄,在山岩厂的区域以及当年的产量。除去下府帮即:惠安、安溪、潮州、晋江、南安、汕头,外还有崇安本地茶厂以及民国政府茶厂的调查记载。下注释分析按照图表顺序罗列一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