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一年一度的招商旺季,众多白酒品牌又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让经销商陷入鱼龙混杂的“招商局”中。对此,白酒经销商该如何应对?经销商在选品合作时,有哪些方法可循?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3年底,全国白酒企业取得“生产许可证”的约有8800家,其中,规上生产企业约900多家。每个企业的产品系列(含自主产品、包销产品、OEM产品等)都有很多,少则十多个,多则上百个。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白酒行业向名酒及头部企业的集中度越来越高,名酒品牌的优质产品资源越来越少。整个白酒行业的品牌和产品资源现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线名酒:如茅台、五粮液的主导产品,经销渠道已经固化,基本没有合作机会;它们的子品牌和其他非主导产品的经销渠道也在逐步完善中,但在空白市场仍然存在机会。
二线名酒:如洋河、汾酒、泸州老窖(含国窖)、郎酒、剑南春、习酒等品牌,他们主导产品的经销商渠道已经基本实现全国化,正处于对商家优化状态,有合作机会,但是要看运气;它们的子品牌和非企业主导产品目前在全国攻城略地,机会较大。
三线名酒:如西凤、全兴、今世缘、舍得、国台、衡水老白干等品牌的主导产品,目前正在全国空白市场进行扩张,合作机会较大;

省酒:如河北丛台、河南仰韶、山东古贝春、湖北白云边等在各省市具有代表性的白酒品牌,在核心根据地市场的经销商渠道基本完成,和二线名酒在全国的情况类似,省内合作机会要碰,省外机会较大。
地方名酒:如济南趵突泉、河北板城烧锅、河南宝丰等品牌,有着自己的牢固根据地市场,并在进行着全省化的拓展,合作机会较大。
其他品牌:在某个区域销售较好,有着一颗扩张的心,合作机会较大。
2024年春季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将在成都拉开帷幕,面对一年一度的招商旺季,众多白酒品牌又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让经销商陷入鱼龙混杂的“招商局”中,雾里看花、无从选择。面对如此现状,白酒经销商该如何应对?经销商在选品合作时,有哪些方法可循?
笔者凭借多年服务酒水行业的经验,总结出白酒经销商在选品时的“65576”密码,希望能够给白酒行业经销商在选品上给予一定的帮助。
经销商概念及6个价值
企业生产出的“产品”到“商品”的转换,从具备“使用价值”到同时具备“价值”与“使用价值”,需要依托流通链条中的等价交换,而“经销商”在这个链条中承担起核心环节,至关重要。企业只有和具备高价值的经销商合作,才能够让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快速体现。
“经销商”:他们是商品从生产到销售的整个链条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商品销售过程的中间商;他们直接用现金从生产企业批量购买商品,在商品的流通过程中获得销售差价(利润)。可以说,经销商是生产企业运转资金提供者、市场信息收集者、品牌传播者,也是商品和消费者之间的联络员。
从经销商的概念中,笔者认为,经销商的价值主要体现在6个方面:
价值一:
有团队
产品进入一个新市场,需要一个高效的销售团队去执行各种推进方案。在这个时候,企业派驻的人员往往会“水土不服”,无法高效执行。但是经销商的团队基本都是本地人,稳定性强、相互熟悉、配合默契,可以把企业制定的各种推广方案快速执行下去,弥补厂家人员不足的问题。
价值二:
有资金
企业和经销商的合作,需要经销商现金批量购买商品(其中,首单货款较多,每个品牌的要求不同);另外,在后期的市场推进过程中,部分市场费用需要经销商垫付,后期企业再给予核销,因此,资金的重要性就显现出来了。同时,经销商具有本土优势,能够有效控制资金风险,并借助本地优势进行化解,有利于市场的健康顺利发展。

价值三:
有仓配
满足自身实际需要且足够大的仓库和快捷的配送,是一个经销商的实力体现:库房大,可以让商品、品鉴酒、促销品都能够合理摆放;仓配快,可以有效避免在市场运营过程中,因配送不及时而延误战机。
价值四:
有渠道
渠道资源是经销商的生存之本。拥有的人脉资源和客户资源是经销商的核心竞争力,资源越多,价值就越大,越有利于新产品快速面市和推广。
价值五:
有服务
可以及时针对客户和消费者提出的需求,提供技术、物流、资源等方面的服务,这是任何一个生产企业的销售团队都无法做到的。
价值六:
有信誉
经销商的社交圈子相对稳定,时间越久,自身的信誉越重要,真心对待自己的客户,才会让生意做得更久。因为生意是自己的,他们也愿意在客户身上进行投资。
作为一个经销商,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和实力,同时让生产企业看到自己的价值,才能有和企业合作的机会;自身价值越高,谈判的筹码就越多,与名酒合作的机会就越多,还是那句话——梧高凤必至,花香蝶自来。
经销商选品的5个逻辑
大部分从事酒水行业的经销商,或多或少都会选择1-2个(有的甚至更多)白酒品牌代理,但即便如此,大多数经销商仍然会不停地寻找新的品牌和产品进行合作,为什么还要增加新产品呢?难道现有的品牌不香吗?笔者认为,可以从下面5个逻辑来解释:
逻辑一:
摊薄企业运营成本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经销商公司的运营成本也在不断上涨,如房租、物流、薪资、办公等固定性费用上涨逐渐成为一种常态;在这些固定费用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产品就是增加利润,能够摊薄整体的运营成本,也就是所谓的“一只羊是赶,一群羊也是放”。
逻辑二:
增加市场抗风险能力
商场情况瞬息万变,风险无处不在。增加新产品,完善产品布局,或全品类(浓清酱)、或全价位(高中低)、或全行业(白红啤)等,鸡蛋不放在一个篮子里,提高公司运营的抗风险能力。

逻辑三:
开辟新的利润源
经销商既然是商,那么就一定是“趋利”的。每个产品都有生命周期,产品越成熟,单品利润就越少,如无新的高利润产品进入,就会给自己的公司带来经营危机。只有不断地更新产品,增加新的利润源,才能让公司健康地经营下去;同时,增加新产品,也预示着高利润和高激励,可以重新激活团队的动力。
逻辑四:
维护渠道客情
独木不成林,经销商需要众多渠道里的分销和渠道终端支持,才能够做大做强。但渠道商也是“趋利”的,只有持续不断地导入具有高利润的新产品,才能不离不弃;只有高利润,才能得到好客情。
逻辑五:
增加圈层内的知名度
作为一个地区的经销商,在圈子里的知名度和所代理的品牌有着直接的关系。产品的市场定位各不相同,每增加一个新产品,尤其是名酒品牌的产品,都会带来新的资源,同时,也相应增加了在圈子里的知名度。
经销商很多,成功的经销商却不多。每一个成功的经销商手里,都有一个或多个名酒企业的品牌。经销商健康良性地发展,与选择的产品息息相关。
经销商选品的5个痛点
每年各大名酒、省酒、地方酒等白酒企业都会推出新产品,以及众多的开发产品,经销商面对这些目不暇接的产品,最担心的是什么呢?笔者认为有如下痛点:
痛点一:
品牌后力不足
有很多白酒企业以及名酒系列产品的开发商,他们的实力较差,招商只是为了生存和回款,没有长期主义,不做品牌,只有短期投机行为;合作前,招商人员满口生花,啥都答应;合作后,市场支持不到位、费用核销不及时、后勤保障跟不上等问题都得不到解决,结果就是经销商费钱又伤神。
痛点二:
产品质量问题
样品和商品的口感不一样,酒质不稳定,产品包装粗糙不精美,导致消费者对产品的抵制和投诉,致使不能正常运营市场,最终只能以失败告终。

痛点三:
品牌知名度低
消费者对代理的品牌不熟悉,不敢去尝试,导致产品的渠道拓展不通畅,不能快速动销,导致渠道失去推荐积极性,最终也只能以失败告终。
痛点四:
渠道利润低
价格体系设置不合理,渠道各环节利润低于同类竞品,无法有效进行市场推广,相对应的动销活动也不能及时进行,导致市场进度缓慢,最终同样只能以失败告终。
痛点五:
合作周期短
经销商代理一款新产品,本质上是想把这款产品能够长期和企业合作下去。可在整个行业内,在市场运营良好的状态下,由于各种外界因素,企业对该区域的经销权重新划分。结果是:打拼的是自己,收获的是别人。
经销商在整个商品的流通环节中很重要,但在当前很多情况下,很多经销商迫于“上有企业、下有终端”的挤压,市场话语权很小,变得“不怕付出,就怕得不到合理的回报”,导致最终在选择品牌和产品的时候,只能“小心驶得万年船”。
经销商选品的7个法则
增加新产品,能够让经销商对经销产品的结构调整更合理,渠道网络更完善,盈利能力增加,提升核心竞争力,让公司的价值更高;但如果选择不当,则会造成资金占用、产品积压、渠道堵塞、厂家翻脸、下游客户流失等不良现象。
那么,经销商应该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新产品呢?笔者认为,应该遵循以下7大法则:
法则一:
市场需要原则
遵循“只选择市场和公司”需要的产品;如果不是,就放弃,否则,受到伤害的还是自己。紧急且重要的为第一选择;紧急但不重要的为第二选择;不紧急但重要的,排到第三选择;不紧急也不重要的,可选可不选;同时,也要有自己的产品发展规划。
法则二:
定位清晰原则
选择新产品,就要看它在企业里的定位:如果是高端用于树形象、树品牌的产品,企业会长期打造,持续投入;如果是中端上量的利润产品,企业会重点运作,市场支持会倾斜;如果是低端战术性产品,它的作用就是“炮灰”。选择产品,就要了解产品定位,才能做到市场推广步伐和企业高度统一,获得最大限度的厂方支持。
法则三:
卖点突出原则
选择产品,就要关注其独特卖点。白酒的卖点主要体现在:一、包装。包装是产品的性价比,也是能否吸引分销商和消费者关注度的关键;二、口感和度数。是否适合本地市场的消费习惯;三、营销模式。能否快速推广、及时动销等。

法则四:
市场空档原则
选择新产品时,尤其是市场上缺乏的产品,要用长远的目光去看,差异化有几种类型:一是品类,二是香型,三是包装,四是规格,五是口感。市场空档产品是经销商增加公司经营利润的有效途径之一。
法则五:
产品性质原则
选择新产品,就要看此产品(建议用目标产品或意向产品)在企业产品体系里的性质,每个系列产品的性质不同,它在市场推广的主体也不同。主导产品是企业自营产品,企业会重点推广;开发/贴牌产品属于补充型产品,由开发商/运营商进行推广。
法则六:
渠道匹配原则
经销商要选择与其渠道相匹配的产品。如自己的渠道主要在流通,那选择的产品价格就需要大众都可以接受;如渠道是分销和烟酒终端,那选择的产品价格就要相对高一些;如主要是团购,那就要选择大部分团购客户能够接受的产品;假如完全不顾自己的渠道掌控现状和能力,而去做一些超出自己渠道范围的新产品,那么,失败的结果是注定的。
法则七:
运营资金原则
白酒是个重资产行业,每个品牌对经销商都有资金的要求,少者几十万,多则几百万,名酒品牌甚至要上千万。因此,选择产品,不要出现“小马拉大车”的现象,否则就会越走越累,最后因资金断裂,导致运营困难,反而得不偿失。
经销商选择产品,第一要评估自我实力(启动资金、组织仓储、渠道资源等)能否匹配企业方要求;第二要评估公司发展是否需要这款产品;第三要评估此产品与公司的匹配度。核心就是: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经销商选品的6个建议
经销商选择新产品是一个非常慎重的事:产品选对,可以让公司良性发展,名利双收;如果选错,则会负重前行,阻碍发展。选产品,正所谓“一脚天堂,一脚地狱”。笔者针对经销商选择产品,提出如下建议:
●建议一:酱香理性选择,浓香慎重选择,清香机会选择,其他香型看自我需求。
酱香品类已经形成“一超(茅台)+多强(习酒、郎酒、国台、金沙、珍酒等)+小而美”的格局;快速扩张已经减速,渠道精耕和消费者培育已经开始;选择酱香,就要坚持长期主义。
目前,浓香品类格局是“百花齐放”,市场受众人群基数大,推广成本较低;选择浓香,就要选择知名度较高的品牌,有利于市场推广和产品动销。
清香品类格局“一枝独秀”,在清香汾酒高速增长的影响下,市场温度在逐渐增加,杏花村产区优势、宝丰、黄鹤楼等其他清香兴名酒均可选择。
其他香型的特色化是在主流香型基础上进行的本土化风味创新,这类产品既有群众基础和市场份额,又有产品差异化特征,往往有忠实的粉丝和偏好者,也是酒商优化产品结构、进行产品组合的最佳选择。

●建议二:头部品牌等待机会,老名酒抓住机会,省酒和地方名酒把握机会。
一二线头部企业运营模式成熟,实力雄厚,是最优选,但是产品资源不足,有机会一定要抓住;老名酒虽然有些落寞,但历史底蕴深厚,恢复起来相对容易,是优选产品之一;省酒和地方名酒,具有地利优势,进步空间较大,也是优选产品之一;不知名小品牌,企业周边的经销商可以合作,外地经销商要慎重合作。
●建议三:高线光瓶可入,中端产品慎入,次高端能入,高端产品三思。
处于30元到100元的光瓶白酒繁荣已显,“喝去掉包装的名好酒”成为共识,因此,名优企业生产的高线光瓶是一种选择;100元到300元是竞争最为激烈的价格区间,在此区间选择产品要注意品牌、包装、市场支持、运营模式等因素;300元到600元是次高端的价格区间,与社会资源是正相关,不是每个经销商都能够驾驭;600元以上的高端产品,经销商需要依据自身资源,三思后决定。
●建议四:顺势而为,构建高效协作的渠道链条。
白酒产业链条很长,要做好一个产品,不但营销要做好,而且整个链条都要做好,厂家离不开经销商的支持,经销商离不开渠道的支撑,渠道更不能没有用户的参与,需要链条上各环节高效协同。因此,经销商一定要认清三点:一是最近20年几乎没有单靠经销商做起来的品牌;二是白酒高度认品牌,加上互联网时代品牌和用户的距离缩短,整合渠道相对容易,只有和品牌、终端、用户建立一体化关系,才能实现自身价值,不能高估自身的作用;三是要关注行业和商业的趋势变化,顺势而为。
●建议五:让服务成为营销的重点,尊重才是产品的终点。
经济的发展,收入的提高,消费者买的不是产品,是尊重,而尊重是在服务中体现出来的。最近几年体验营销的火爆,主要原因就是区域性企业开始重视用户分层,并提供大品牌不愿意提供的服务。经销商选择产品时不要仅看品牌知名度、包装以及酒质,还要看品牌方有没有对用户的服务内容。

●建议六:市场运营过程,要有“及时止损”的果断。
选择产品只是第一步,市场运营才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在推广产品的过程中,发现渠道和消费者不认可,无法快速推广;市场支持不够、费用不能快速核销、产品存在缺陷等问题,就要“及时止损”,暂停该产品的运营以及与企业的合作。
生产酒企可以有更多选择经销商的机会,但经销商只要有一次,选择不对,就会伤筋动骨,伤身伤神。所以,建议在经销商选择产品时一定要:慎重、慎重、再慎重。
结语
经销商选择新产品,事关自己的生存与发展。因此,需要经销商从小处入手,大处着眼。经销商只有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适合自身发展为原则,在鱼龙混杂的产品中,凭借一双慧眼,找到与其相匹配的产品,再借助厂家的市场支持和本身的市场运营能力,让自己的酒水事业“芝麻开花节节高”。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